长期以来,北京灯影下的天津像是一座被北京吸光了精髓的城市。难怪有人戏言,在产业发展上,北京像是一个“吸血者”,长时间吸吮着整个中国尤其是华北的精髓,而天津则是最大的牺牲品。
在历史上,这是两个具有微妙关系的双子城市。天津作为首都的门户,因北京而兴盛,同时也因北京而遭殃。近代以来的几乎每次战争,都是从天津而后再占领北京的,天津成了北京的桥头堡。而在进入近代的初期,天津之所以得以迅速在城市化的道路上领跑,就是因为北京政府把天津作为了改革的试验基地。到了民国年间,天津成了北洋高官大佬们进退北京的栖息地与避难所。
1949年以后的三十年间,北京、天津的行政区域不断扩张,原有的直隶一分为三,北京、天津、河北省划地为疆(从1958年至1967年天津市更是划归河北省,直辖市改为省辖市),打破了历史上一体化的“畿辅”,原有的“京畿”关系被人为地切割,从而否定了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历史地位。两个人口超过1000万距离仅100公里的超大城市,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,制造了北京与天津及周边地区诸多的“紧张”关系,肉都烂在北京的锅里,在城市定位、资源配置、人员流动等诸多方面矛盾丛生,冲突不断。
很多天津人将天津发展缓慢的原因“归罪”于离北京太近,匍匐在首都北京的巨大阴影之下,天津一直处于“有定位,无位置”的状态。同为直辖市的身份和仅140公里的距离,注定了北京与天津之间的竞争关系。苏州也曾和天津一样几乎面临着同样的境况,但是苏州的发展蓬勃日上,一跃成为上海的后工厂。而天津则日益黯淡,已难以找回当年著名商埠的繁华景象。
刚进入新世纪的时候,北京申奥,上海申博,天津人似乎无事可干。虽然前几年天津的公益广告牌上打出了“新奥运、新天津”的口号,但是总让人感觉有些牵强附会,透着一股不自信的尴尬。
难道天津真的是“离北京太近,离天堂太远”?
历史上天津作为北京的“门户”城市,天津人却很少对北京顶礼膜拜。在足球场上,京津之战是不用动员的,每次两队相见斗如仇人分外眼红,这是真正的充满着杀戮气息的城市德比大战。时至今日,天津人可以在内心里非常羡慕北京人,但是在表面上,他们一定是“瞧不起”北京人的。北京人不敢对天津人说“见过吗”:240华里的距离太近了,放个P都能听见,一声散板两边的老少爷们都跟着韵味摇头晃脑。
“……281公里,334公里,350公里……”如今,北京和天津之间,每日往返城际列车一百多趟,单程只需30分钟。而在一百年前,往返京津的二百多里路途,往往意味着命运的折转。
从北京过来的观光客经常会对天津人提出这样的问题:天津与北京相距不过二百里之遥,为何从语言到街区差别如此之大?其实,京津之别,远不止多了一个“G”的尾音。虽然历史上的天津一直以北京为“G点”,终究这是两个“G点”完全不同的城市。